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治理海外学历造假不能止于纳入黑名单

来源 :信用中国(山东)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8-02-06 13:19 打印

□岁正阳

日前,教育部举行2018年首场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升级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加强文凭认证诚信体系建设,遏制国外证书造假现象,尽快推动认证失信行为纳入国家诚信体系进行监督、管理,惩戒,失信行为个人将被纳入黑名单。

这样的消息令人欢欣鼓舞。近年来,一些地方陆续出现海外学历造假、论文造假等现象,甚至少数专门贩卖海外学历的代理机构还异常红火……这些频频曝光的不诚信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自1991年开始为留学人员提供学历学位认证咨询服务,截至2017年年底,已累计为116万人提供了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服务,认证的文凭证书涉及全世界125个国家和地区,一万余所院校。面对逐年增长的海外学历认证需求,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程家财表示,为了保证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严肃性,留学服务中心将尽快推动认证失信行为纳入国家诚信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和惩戒。通过制度使认证申请人不敢造假、不想造假。为了将核查周期对认证结果时效性的影响降到最低,留学服务中心将在发出核查的前提下,在承诺工作期限内为所有申请人出具认证结果。如认证书出具后,核查结果显示相关申请人有提供虚假材料和不实信息的行为,留学服务中心将撤销其认证结果,向社会公示,并将其失信行为个人纳入黑名单。

“教育部已经完全实现了跟美国国家数据库的对接,从内部的工作流程上来讲,可能5分钟、10分钟就可以确定文凭的真假,然后根据学校其他方面的情况,很快就可以制作出认证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车伟民表示,教育部对外承诺是10个工作日,但实际上便捷通道可能3天到5天就能完成。

然而,海外学历造假的不良风气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想形成不敢造假、不想造假、不能造假的氛围,必须找准根源。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表示,究其原因,既有导向问题,也有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不分行业特点,把学历、资历、论文等标准量化为职称评定的“硬杠杠”。唯学历文凭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逼着一些人在学历认证上动“歪脑筋”。

“治理海外学历造假很有必要,但不能仅仅止于纳入黑名单,还要有‘续集’。纳入黑名单的目的是铲除学历造假的土壤,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而审核把关往往属于事后监督。如何把‘亡羊补牢’变成‘未雨绸缪’?”央广网发表的评论表示,这就需要健全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挖出学历造假的根源,依法斩断利益链条,形成强大震慑。否则,仅仅止于纳入黑名单,很可能“摁下葫芦浮起瓢”。同样,中国广播网发表的评论表示,必须严肃查处学历造假,给学历造假来个釜底抽薪、斩草除根,还学术界一片净土,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人才作为精英阶层,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若是没有“诚信”来承载他们的“学识”,必将是如“竹篮盛水一场空”。因此,建立严谨规范的学历认证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塑造诚信品格,坚守诚信正道,是海外留学市场最基本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