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济南>>专家论坛
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的根本所在。人民银行铜川市中心支行在宜君县全国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中,就失信(征信记录不良)但却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的贫困户的信用重建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
试点实践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县,也是人民银行设立的全国首个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县。全县失信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0%。据调查,产业政策引导失效、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借款人自身因素、“老陈贷”等是造成贫困户失信的主要原因。失信贫困户集中于信贷需求较为旺盛的群体,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迫切需要资金重新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但却因失信受到限制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也在客观上受到制约。为此,人行铜川中支立足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和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从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索实施失信贫困户信用重建,截至2017年6月末,已累计使73%的失信贫困户实现信用重建。
(一)依托农户综合信用信息库网建设,筛选掌握失信贫困户情况。推动政府印发《铜川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以宜君县为试点协调县政府设立县级“农户综合信用信息中心”,开发上线农户信用信息综合评级系统,采集14大类信息形成综合信用信息数据库,根据模型量化分析生成农户信用等级。同时,在系统中对贫困户进行显著贫困标识,结合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筛选确定失信贫困户名单,为信用重建提供较为全面、细致的综合信息参考,精准对接失信贫困户信贷需求与实际投放。
(二)遵循市场化原则,探索建立“普惠+特惠”信用重建机制。信用重建针对有发展生产意愿和能力且非主观恶意欠款造成失信的贫困户,为其再次发放信用贷款,帮助其在脱贫攻坚中增产增收,待归还欠款后重新获得信用,通过“自我修复”形成信用良性循环通道。其中,为已还清欠款,但仍在不良信用信息保留期限内(不良征信记录保留5年)的失信贫困户,建立“普惠信贷”渠道,运用央行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直接发放贷款;为无法归还欠款的失信贫困户,建立“特惠信贷”渠道,设立相关担保基金,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提供担保。
(三)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整合形成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组合拳”。地方政府层面,健全完善补贴担保机制。一是贷款贴息。地方财政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全额贴息,有效降低失信贫困户融资成本;二是风险缓释。设立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不良风险;三是政策保险。实现小麦、玉米政策性保险全覆盖,推广政府全额补贴的“扶贫保”、“政银企户保”,为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支持。人民银行层面,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一是强化指导。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建立健全基础建设、担保补偿等配套措施,实施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全面落实措施要求;二是精准对接。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扶贫规划等方面精准对接,确保重建资金投入精准到户,降低重建资金再次产生不良的风险;三是政策倾斜。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扶贫再贷款、差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有效增加资金供给,扩大重建覆盖面。金融机构层面,切实提升信贷可得性。一是重塑流程。出台专门的评级授信管理办法,通过重新划分评级授信指标、给予特殊加分等措施,在贷款条件、贷款期限、贷款程序等方面进行政策突破和倾斜;二是产品创新。针对重建信用的贫困户创新打造“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贷款产品,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确保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三是基础建设。设立普惠金融标准化网点,建立“一站式”绿色信贷通道,使重建后的贫困户在3个工作日内获得贷款。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营造珍惜信用、运用信用的良好氛围。一是固定载体。一方面,在乡村级“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加载信用信息采集、信用报告查询等服务功能,强化失信贫困户对自身信用的关注度和应用度;另一方面,依托在行政村建立的“普惠金融教育培训基地”,配备志愿者面向本村开展日常征信宣传,让村民能随时了解征信知识;二是专项活动。通过征信体系建设专题讲座、“6·14征信记录关爱日”、“金融知识普及月”、普惠金融文艺巡演活动等,深化“宣传+培训+体验”式宣教方式,提升信用使用能力;三是开设课程。编制《普惠金融知识系列读本》征信篇章,在试点中学开设课程,“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四是环境建设。开展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建立健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联合惩戒机制,营造良好信用生态环境。
政策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规机构,进一步完善信用重建的组织框架。针对当前信用重建领域立法空白,出台相关法规文件,明确信用重建、信用修复等关键内容,为信用重建开展提供立法依据。同时,借鉴美、英、韩等国家经验,可通过增设官方、鼓励民间两种渠道推动设立个人信用修复、重建机构,在立法框架内承担引导失信人群、修复破坏信用、重组和清理债务等职责。
(二)完善各方配套机制,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人民银行层面,加快制定出台契合本地实际的意见和指引,将信用重建纳入规范化轨道;地方政府层面,有效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扩大财政贴息的贷款适用范围,完善现有风险担保和补偿机制,增强基金的使用率;金融机构层面,平衡信用重建和信贷规范的关系,设计客户甄别、产品适用、流程简化、监督把控等一整套制度,扩大重建受益范围。
(三)高度关注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贷款环节的监测控制。信用重建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背景下的改革探索,但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角度出发,失信贫困户再次违约的风险相对较大,对整体经营带来潜在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对接地方精准扶贫产业政策和导向,按实际需求和方向发放贷款,并强化贷后风险管理和控制,确保资金投向精准,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等潜在风险。
(四)提高扶贫贷款不良容忍度,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的重建活力。近期,五部委下发《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可以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政策出台缓解了金融机构经营压力,但与不断扩大的贷款规模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建议对信用重建贷款不良率进行单独考核,适当再提高不良容忍度。同时,配套建立单独的核销机制,提高重建不良贷款的核销率。
(五)改进征信报告解读方式,进一步增强征信报告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报告主要对信息主体以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描述,对失信关键因素、信用潜在风险、应重点关注的信用修复领域等内容并未解读。可借鉴国际经验,对个人信用报告提供更详细、更专业的分析,形成更直观、动态的综合评级结果,使其在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分析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信用重建时更具有参考意义。
(六)持续加强金融教育,进一步营造守信用的良性环境。失信贫困户信用重建是农村信用体系框架之下进行的,应通过大力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建奠定基础。在普遍提升农户金融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区分受教对象,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失信群体明确不同的宣教内容和方式,尤其是加大对年轻失信群体的宣教指导,教会他们不仅守信、更要用信,探索“信用普惠”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冯学荣)
热点新闻
-
济阳区发展和改革局:加大“信易贷”平台推广力度 推动企业用“信”变现
2024-07-02 访问次数:
-
2024-01-18 访问次数:
-
济南绘就2024年奋斗“路线图” 瞄准“十二项重点”发力加快高质量发展
2024-01-15 访问次数:
-
2024-01-10 访问次数:
-
章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选送案例荣获“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典型案例
2023-12-29 访问次数:
-
2023-12-28 访问次数:
-
2023-12-26 访问次数:
-
2023-12-25 访问次数:
-
济南市举办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工作推进会暨“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颁奖仪式
2023-12-22 访问次数:
-
2023-12-20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