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济南>>信用常识
日前,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发布声明,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称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中国科协对此回应称,虽然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这已经不是中国学者论文第一次被大规模撤销了——2015年8月,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之前的2015年3月,英国出版社BMC宣布撤回43篇学术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对于撤稿,出版社均给出了“同行评价涉嫌造假”的理由。
国外的教育和学术规则,大多是基于学术诚信、学术尊严而设计的。包括博士论文答辩,可能就由导师邀请几位好友导师进行,可是,没有导师会在答辩时“放水”,教育与学术尊严会让他们坚持严格要求。原因在于,整个学术管理和评价,实行同行评价,强调学者的声誉,学者也十分珍惜自己的声誉,如果学者一旦出现造假行为,就是十分严重的失信后果,将很难在学术圈继续“混下去”。
学术期刊请投稿人推荐审稿人的制度,对于国内一些学者来说,就显得“漏洞百出”了。要知道,就是实行“匿名评审”,有的学者都可能想方设法托关系找到评审人,要求写一个好一点的评价,何况可以自己推荐评审人了。发现这一“漏洞”的学者,就在推荐评审人、提供同行评审中造假。
这一做法,随着为发表论文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的出现,变得更猖獗。而为发表论文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也基本上是为中国一些学者量身打造,只做他们的“生意”。一个严肃的学者,根本不会请“第三方机构”发表论文。
国内一些学者在论文发表方面的造假,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甚至涉及到“引文”造假,即在论文被引用上也弄虚作假。“第三方机构”也就提供包括代写、代同行评审、代发表、代引用的“一条龙”服务。这和学术无关,而完全是利益驱动下的交易。
说到底,这是彻底丧失学术诚信和学术尊严之后的严重学术不端,要遏制这样的学术不端,就只能基于不信任原则对学者进行严格防患。为此,就要修改同行评审规则,不由学者自己推荐,而由期刊进行匿名评审,可是,不管采取怎样严格的评审规则,都可能令有的学者在学术利益面前而无视规则。
而且有的貌似严格的规则可能违背学术原则。国内行政部门也出台了诸多禁令,来规范学者的学术行为。可是,规范并没有提升学者的尊严,反而制造一系列限制学者学术活力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重塑学术的尊严,让学者有学术荣誉意识。这就必须推进学术去行政化改革。
导致学者学术尊严和学术荣誉意识不再的根本原因,是学术严重行政化。像发表论文,国际学术界也重视论文,但他们更重视论文本身的创新质量,不仅仅是看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期刊。
然而国内不少地方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学术管理和评价,几乎把在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评价学者的全部,只要发表,根本不看论文究竟有什么创新,这必然会促使大家在发表论文时走歪门邪道,甚至请人代写论文。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在这些论文被撤销之前,国内没有一个机构发现这些论文的质量不高,存在造假嫌疑?
学术行政化,很多时候出于学术利益,还会充当学术不端的保护伞,这进一步让学者失去学术尊严意识。两年前,国内学者论文被大规模撤销后,中国科协等部门出台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指向很明确,就是治理请第三方机构代写论文,代弄同行评审。可是,对于论文被撤的学者,没有任何公开报道,也没有公开学者所在机构是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学术调查和处理。
只有推进学术去行政化,按照学术原则和规则进行学术管理和评价,才能让学者有学术尊严、学术荣誉感,并基于此参与学术活动,国内的学术才能融入国际学术环境之中。否则,严重的学术利益化和功利化,会令中国学术的整体公信力受到严重伤害,制约中国学术赢得世界的尊重。
热点新闻
-
国家监委严查严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叫停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
2024-12-23 访问次数:
-
2024-12-18 访问次数:
-
我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走访12万余户 发放贷款237亿元
2024-12-16 访问次数:
-
2024-12-09 访问次数: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4-12-09 访问次数:
-
2024-10-28 访问次数:
-
2024-10-23 访问次数:
-
2024-10-21 访问次数:
-
2024-10-16 访问次数:
-
2024-10-09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