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济南>>信用常识
又到清明节。清明本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时代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现今成为了一年中有数的几个重大节日之一,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清明节的形成,是历代民众对大自然气候的认识,也是长期来以忠孝文化为基础而逐渐构成为文化积累的节日。说到清明节,它和古代的另一个节日密不可分,那就是寒食节。寒食节的节俗是禁烟火、祭祖扫墓。禁烟火不准许生火,也包括不能用火煮蒸食物,只能吃在节前备好的熟食,只可冷吃,因此而得名寒食。古诗云:“未到清明先禁火”,说的就是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西周时期仲春的禁火制度(古人把春季的九十天,分成三个阶段,把立春之日起到惊蛰的前一天称为孟春,把惊蛰之日起至清明的前一天称为仲春,把清明之日起到立夏的前一天称为季春)。当时,统治者和民众重视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且已经意识到森林在调节雨水方面的生态作用,而在仲春时期气候特别干燥,草木干枯,容易发生山林火灾,因而采取保护措施——禁火。用法定把禁火演变成为一项国家制度,在这个季节实行一个月的禁火,这就是古书记载“寒食一月”说法的由来。这样一来,人们就要准备大量的熟食以供禁火时期食用。渐渐的,时间长了,禁火的这一国家行为的法定制度,转变成为了寒食节的风俗。
但是另一个说法流传得更广,而这个说法,其实还与一个失信的故事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到了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再怎么找也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自己所吃的肉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的肉时,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携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堆背着老母亲已经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了。晋文公见状,放声恸哭。装殓时,从介子推被烧死的树洞中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阅后恸哭更是悲切,下令把介子推母子分别厚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更名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当年清明节前一天,钦定为寒食节,告谕全国,每年此日禁忌用火,只许吃寒食,并在寒食之日祭祀介子推。
此后,晋文公把介子推所书血书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他励精图治,勤政清明,把晋国治理得非常好。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从此,柳成为了寒食节的象征之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里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民间流行着民谚:“清明不柳,红颜成白首”。晋文公晓谕天下,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伴随君主逃亡十九年之久,更还有割肉啖君的行为,是为忠;携母隐居,是为孝;只求奉献,辞禄远俗,淡泊名利,归隐山林,是为节;世人锦上添花者众,雪里送炭者稀,可介子推却偏偏是施恩不要报,是为义。介子推在世人眼里成为了忠、孝、节、义的典型代表,这正是上至帝王士族,下至庶民百姓所推崇的,在这个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介子推之说成为了寒食节的来源,而早先于介子推的禁烟火、改火之说就显得逊色了,以至后来渐渐的介子推传说故事成了寒食节之源。
热点新闻
-
国家监委严查严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叫停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
2024-12-23 访问次数:
-
2024-12-18 访问次数:
-
我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走访12万余户 发放贷款237亿元
2024-12-16 访问次数:
-
2024-12-09 访问次数: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4-12-09 访问次数:
-
2024-10-28 访问次数:
-
2024-10-23 访问次数:
-
2024-10-21 访问次数:
-
2024-10-16 访问次数:
-
2024-10-09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