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济南>>信用常识
本报告由融360《维度》独家策划并制作
前言
个人征信报告就像个人名片,上面记录了个人在过去的信用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经济与信用生活所应用的场景也不断丰富,个人征信作为主要信用凭证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征信机构包括央行征信和企业征信两大类,互为补充,共同搭建更加完善的征信体系。虽然我国征信业务与信用环境在不断发展,但是不少消费者对于个人征信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意识上的淡薄导致行为上的不重视,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对自己的个人信用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征信的发展与消费者征信意识的淡薄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近几年来日益激化,既不利于消费者个人未来信用生活,也不利于我国信用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用户个人征信意识基本情况
1.1超10%用户不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
接受融360《维度》调查的用户中,有10.38%表示没有关注过自己的个人征信,63.35%用户由于办信用卡才关注个人征信,另有22.25%用户是由于贷款才开始关注。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有超10%的人没有关注个人征信,而因为需要办贷款或信用卡才关注的占比高达84.6%,绝大部分用户没有主动关注个人征信的意识,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关注。其中,只有0.6%的人表示是受相关新闻事件影响才关注个人征信,目前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知识普及与教育还亟待提高。
1.2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系统,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也是个人征信中最为重要的。但据融360《维度》调查显示,目前仍有接近三成(29.45%)用户不了解自己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而在乡镇村农居民中,这一比例高达38.33%。近年来,信用贷款等金融业务在农村不断深入,乡镇居民的个人征信意识虽有显著提高,但依旧落后于城市居民。
1.3近40%用户不知道央行的不良征信记录如何消除
如果出现连续3次或累计6次的信用卡(或贷款)逾期就会被认定为信用记录不良,一般情况下,在还清逾期欠款后,个人在央行的该不良信用记录五年后会被新的记录所覆盖。但实际调查显示,39.77%的用户不知道如何“消除”不良信用记录,这些用户对个人在央行的个人征信缺乏正确的“经营”意识。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一旦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麻烦,需要等待的时间也较长。如果是偶尔一次忘记还款导致逾期,最好立刻还清欠款,然后致电银行客服强调不是恶意逾期,有可能消除该逾期记录,不然则需要在还清欠款后过五年才会消除。
此外,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如果用户对于信用记录存在异议的,可以将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然后递交央行请求处理。
用户需要清楚的知道不良记录的处理办法,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出现不良信用记录,一定要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处理,不能消极对待,不然可能会对以后的信用生活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1.4用户的个人征信保护意识整体上很薄弱
1.4.1近一半的用户不留意自己的个人征信是否被“偷查”
我国目前有许多非银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征信报告进行评估,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将此需知藏在不显眼的位置,用户如果不仔细阅读,都不知道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在此次操作下被查看了,而个人征信报告被频繁查阅或者留下了未还清的借款记录,对其未来信用生活都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据融360《维度》调查显示,近一半用户在进行信用消费或贷款时,不留意对方是否会“偷查”自己的个人征信。
1.4.2近20%用户不知道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个人信息作为个人身份证明的一部分,在很多金融场景下都是最基本的信息,许多金融机构在受理各种业务时,都需要用户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引起的各种风险性事件屡屡发生,不仅使受害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其个人征信。但融360《维度》调查显示,接近20%用户不知道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二、用户征信行为分析
2.1有24.15%用户曾因不良个人征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
融360《维度》调查显示,24.15%用户表示曾因不良个人征信而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在这部分人群中,接近三成(27.19%)是受央行的不良个人征信影响,其余多数则是受非央行(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影响。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对个人征信的认识与重视,国内个人征信生态的日渐形成和完善,不良征信带来的不良影响将更加严重,因不良征信记录而产生的限制将更多。
数据显示,因不良个人征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的用户中,有超过七成是受非央行(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影响,这说明我国当前信用生态中非央行征信已经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以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为代表的首批8家获准的个人征信机构作为央行个人征信的补充,在许多场景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不良的信用可能对个人某些行为产生限制外,良好的信用还能给个人带来多方面的便利。
融360理财分析师提醒大家,对于非央行的个人征信也要充分重视,由于各征信机构的征信模型存在差异,有些不良信用行为可能对央行征信没有影响,但是会在某个或某些征信机构留下印记。
2.2男性比女性更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
接受调查的男性用户中,有9%不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女性这一比例高达16%。对于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26.22%男性表示不了解,而女性的这一比例高达44%。36%的男性用户不知道如何“消除”央行的不良征信记录,女性却高达51%。
融360分析师认为,目前大众主动关注个人征信情况的意愿较差,而与征信最相关的就是贷款业务,从个人特质来看,男性用户的贷款需求高于女性,特别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男性,有贷款需求自然就需要关注个人征信情况。
2.3金融从业者的个人征信意识最强,学生的个人征信意识最差
从不同用户群体来看,接受调查的金融从业者中,仅有3.23%不关注个人征信,占比最低,而在学生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了28.57%。
融360分析师认为,个人征信本身就与金融密切相关,作为金融从业者对于个人征信情况的重要性会有更清晰的认知,也会从认识上重视起来。而学生相对来讲接触的机会要低很多,除了经济类专业,其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这一块知识的了解也缺乏渠道。
2.4公务员个人征信较差,超30%在央行有不良记录
接受调查的公务员中,31.25%在央行的个人征信中有不良记录,这一比例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最高,金融从业者中这一比例为19.36%。
2.5学历越低,越不关注个人征信;学历越高,征信记录越好
融360《维度》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小学及以下学历的用户表示从没关注过自己的个人征信,初中学历的占比也有23.94%,高中和中专为10.46%,大专与本科降至6.67%,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没有不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的。
2.6仅10%用户对大数据征信比较了解,学历越高对大数据征信认识越深
据调查结果,在回答“哪些行为将来可能影响个人征信时”,93.10%用户选择了贷款、信用卡,53.66%选择了日常缴费,36.21%选择了网上购物等日常消费,仅35.78%选择了社交,选择转账的最少,只有29.31%。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从目前来看,这五个侧面都已经在征信机构的征信模型中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但据调查显示选择了全部五项的用户只占到14%。其中,贷款和信用卡对个人征信有影响是最常态的情况,而缴费、消费、转账如果通过线上,会产生现金流,也是个人财力的一种体现,其中按时的缴费也是良好履约行为的体现,而社交作为身份的一种象征,也早已纳入大数据征信模型中。
在回答“不良征信记录将来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时,95.26%选择了贷款受限,70.69%选择了坐飞机、高铁出行受限,56.03%选择了会影响子女上学,45.69%选择了消费受限,仅有36.64%选择了娱乐受限。
上述这五个维度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限制被执行人其实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上了央行征信黑名单的人,俗称老赖,欠钱不还连国家执法机构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措施,即使债权人胜诉也无法获得还款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对他们做出了这些限制,但是调查结果只有31.78%的用户选择了全部五项。
热点新闻
-
国家监委严查严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叫停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
2024-12-23 访问次数:
-
2024-12-18 访问次数:
-
我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走访12万余户 发放贷款237亿元
2024-12-16 访问次数:
-
2024-12-09 访问次数: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4-12-09 访问次数:
-
2024-10-28 访问次数:
-
2024-10-23 访问次数:
-
2024-10-21 访问次数:
-
2024-10-16 访问次数:
-
2024-10-09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