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济南>>信用常识
据中国之声 《新闻纵横》报道,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是个长期以来困扰交警的难题,也是广受诟病的交通顽疾。由于取证难,交警的管理和处罚无从下手。近期,济南交警部门在路口启用了“人脸识别”设备,在实现对交通违法人脸抓拍取证同时,还能识别并曝光违法者的身份信息。一项网上问卷显示,对此持赞成态度者远超反对者。
坊间有戏言,“科技越发达,做人越疙瘩”。的确,被称作“人脸识别”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记录系统,它跟普通交通探头的区别是,可以自动识别行人的头像,无论行人穿着什么样式的衣服,是骑着自行车或是步行,都可以自动识别出来。换言之,闯红灯者一旦被“刷脸”,其违规行为及身份信息等便也一清二楚、无所遁形了。
“中国式闯红灯”陋习难除,关键还在许多人抱有一种 “法不责众”的侥幸心态。而交管部门“人脸识别”系统的推出和启用,就改变了总有“漏网之鱼”的执法短板。这样一来,只要监管部门坚持“有闯必识”“有过必罚”,任何行人或非机动车都别再想“闯闯也没事”。
“人脸识别”重在“诚信扫描”。借助于“人脸识别”的速拍速查,可以马上让闯红灯者在街头信息大屏上曝光,还能将之通报其工作单位,这就形成了经济处罚与“诚信丢分”的双管齐下,一些人自然也会吃一堑长一智,日后不敢随意造次了。
应该说,启用“人脸识别”,济南交警已非首家。前年5月起,四川绵阳城区就先行尝试:行人闯红灯被连拍3张照片后,视频及特写照片会自动传至数据库,并在道路两侧显示屏播放;行人在一定时间内连闯红灯20次,将在城区多个显示屏上滚动曝光。当时曾有议论,“中国式闯红灯”固然当治,但在公共场合循环播放被抓拍行人的影像是否侵犯肖像权?我则认为,闯红灯乱象一则表现在公开场合,二则不利于交通安全,不宜完全套用“肖像权”来求得遮丑与隐身。
随意闯红灯现象已然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反对。那么,有了这样的民意认同,将一些对交通秩序完全置若罔闻者曝光亮相,或是给予其他处罚,就绝不是成为“多数人的暴政”。这方面,此前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通过官方微信曝光多名闯红灯的行人,以及莆田交警对行人闯红灯被抓拍后,行为人报考驾照须先参加教育学习,其驾考时间将被延后3个月等举措,都可谓有益促进了诚信社会建设。
时下,各地交通管理为治闯红灯而纷纷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我看已不仅仅是一种见贤思齐的跟进实施。把“识脸”与“树信”牢牢结合起来,并让乱闯红灯者真切感受到失信的成本与代价,这是引导和促进文明交通的必然要求,也肯定能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赞同与倾力支持。
热点新闻
-
国家监委严查严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叫停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
2024-12-23 访问次数:
-
2024-12-18 访问次数:
-
我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走访12万余户 发放贷款237亿元
2024-12-16 访问次数:
-
2024-12-09 访问次数: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4-12-09 访问次数:
-
2024-10-28 访问次数:
-
2024-10-23 访问次数:
-
2024-10-21 访问次数:
-
2024-10-16 访问次数:
-
2024-10-09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