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寻找‘张富清式’老战士”行动揭开尘封多年的档案——走近济南“张富清式”老英雄李仲祥

来源 : 舜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0-01-06 09:30 打印

71年前,他应征入伍,加入“模范连”,当上“神投手”,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65年前,他退伍还乡,担任章丘孟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百姓,栽下15万棵树苗,让荒山披上绿装。他将赫赫战功埋在心底,对家人都不曾提及。

  38年前,他辞去村干部职务,安心在家务农,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甘愿过清贫日子。

  31年前,他的妻子去世,孩子拿着户口本和复员证去销户,才得知父亲当年立下赫赫战功。

  2019年,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寻找‘张富清式’老战士”行动,找到了这位老战士尘封多年的档案。当年7月31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时培伟登门拜访,与这位老战士促膝长谈,才揭开了那段不平凡的战斗往事。

  他就是李仲祥,来自章丘区官庄街道孟家峪村的一名普通百姓,一位人民的好干部、一位国家的好战士。

  一本复员证揭开战斗往事

  日前,记者来到章丘区官庄街道孟家峪村,见到了李仲祥。老爷子虽满头白发,却神采飞扬,看起来八十岁开外,不成想,他手指一比划:九十四啦。

  走进屋内,茶桌上摆着复员证和勋章。这本褪色的复员证,纸页早已皴裂,上面记录着李仲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立下的战功: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七次、四等功两次。五枚战斗纪念章,被擦拭得锃亮,在茶桌上一字排开。看着复员证上的照片,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李仲祥兄弟三个、姊妹两个,他是家里的老大,从小没上过学,一家人在家务农。1948年末,解放军到村里征兵,打小崇拜军人的李仲祥当天就报了名。

  “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让咱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你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给共产党报恩。”父亲说。母亲有些担心,临走时,为儿子缝了两双布鞋,塞了几个鸡蛋。

  跟李仲祥参军的,孟家峪村有10个人。他们集合后步行到雪野,再到泰安,坐火车到徐州,最后又坐汽车到了安徽,李仲祥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21军63师187团1营3连1排3班,成为机枪班的一员。

  为了准备渡江战役,连队开展了一个多月登陆训练。1949年4月20日,部队在长江沿线集结,准备向南岸发起总攻。这是李仲祥第一次参加战斗,李仲祥回忆,当部队快到南岸时,船工突然发话:“谁先下去把船拉到岸边?”由于怕被流弹击中,一时没人敢回应。这时,李仲祥二话没说,第一个跳下去,后面的战士也紧跟着跳了下去,一起把船拉到岸边。战斗结束后,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连长丁于喜还夸他:“小伙子不错,敢打敢冲,是个好苗子。”

  这首战歌他依然记在心头

  谈及当年唱的军歌,李仲祥一下来了精神,他按捺不住心情,现场来了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边唱一边用手打起了拍子。

  “除了几首军歌,我不会唱别的。”李仲祥笑着说。对这首歌记忆犹新,也是事出有因。原来,国民党军溃败后,污蔑解放军烧杀抢掠、滥杀无辜,附近村民纷纷出逃。部队渡过长江后,附近村子早已“人去屋空”。

  “南方人住的都是砖瓦房,床上铺着大花被子,没有补丁,但咱一点也不眼馋。到最后指导员排查,财物一点也没少,为啥,就是大家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牢记在心。”李仲祥说。部队在村里修整了一晚上,就住在老百姓家里,用了柴米油盐,就按市价补偿,把钱放到村民家的桌子上,还留下纸条表示谢意。

  后来有返回的村民和小商贩,挑来凉水和热水,开始在路边售卖。“凉水一毛一担,热水两毛一担,都按市价给钱。有个人还挑来水犒劳部队,说是不收钱,可我们坚决不喝,这是规定。”李仲祥笑着说。

  当上“神投手”立下二等功

  李仲祥随部队渡过长江后,先后攻克杭州、温州,后转向上海,在上海休整半月,准备参加舟山战役。舟山群岛地形崎岖,大多属于低山丘陵,为了剿灭躲在山区的敌军,部队练习投掷手榴弹。全连还进行投弹比赛,比谁扔得高、扔得远,结果李仲祥拿了第一,成了连队里的“神投手”,记了三等功。

  “当时连长问我,想不想当副班长,我说不想,只想赶紧打败国民党军队。”

  1950年,舟山战役打响,李仲祥所在部队参与了舟山外围岛屿战斗,其间立三等功一次。在一次海上战斗中,在距离25米情况下,李仲祥用手榴弹准确命中敌舰并摧毁,为部队登陆铺平道路。因为表现出色,舟山战役李仲祥立下个人二等功,这是他从军获得的最高荣誉。1951年1月,他在部队被提升为班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3月至1955年3月,李仲祥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工兵机动部队,主要负责打炮眼、修路、修坑道、穿山洞,保障后勤补给运输线路通畅。在此期间,李仲祥先后立三等功两次、全班集体三等功一次。1955年3月,从朝鲜回国前,因为李仲祥完成任务出色,被提拔为排长。1955年4月李仲祥复员回家,结束了服役生涯。当时跟他一同参军的老乡,只回来5个。

  坚守本色做清贫的“绿色富翁”

  李仲祥复员后,政府搞农业合作化,驻孟家峪村工作组要在村里成立党支部,只有李仲祥和姜杏初两人是党员,最后经过选举,李仲祥任村支部书记,姜杏初任村主任。

  “村里穷,吃不饱饭,整个山上都光秃秃的,毫无生机,靠啥养活全村人呢?”李仲祥思索着。从1955年5月开始,他带领全村老百姓,响应国家号召植树育苗。十年时间,他们栽下了15万棵柏树、花椒树,让全村4000多亩山地披上了绿装。

  搞绿化,不能光拼力气,也得靠脑子。李仲祥和村“两委”成员负责育苗,为了提高成活率,经常往明水农技站跑,不懂就问。“当时花椒种子不便宜,两元钱一斤,为了提高成活率,我们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聚起来开会,讨论交流育苗技术。”李仲祥说。

  孟家峪村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可李仲祥偏不信邪:带领群众开垦荒山,发展玉米种植。1958年,粮食大丰收,全村向国家上交粮食40万斤,在当时整个章丘首屈一指。

  这期间,李仲祥跟妻子景秀兰结婚,生下闺女李风荣、李风君和儿子李可会。在李可会的印象中,父亲早出晚归,农活和家务都是母亲承担。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村人忍饥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李仲祥的妻子因为营养不良,浑身浮肿,大女儿李风荣才七岁,儿子李可会才两岁,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母亲不忍心让孩子挨饿,想到公家地里掰棒子,可刚说出口,就被李仲祥制止:“全村人都在看着,我作为村支书、作为党员,必须以身作则,就是饿死也不偷公家的粮食。”

  1964年末,李仲祥卸任村支书,担任村主任。1965年,为了方便周边村民出行,李仲祥带领党员就地取材,从山上采来青石,几个月时间,用上千块大石头,在巴漏河上搭起一座7米宽的石拱形“前进桥”,让周边20多个村的村民进城不再翻山越岭。如今50多年过去,石桥依然结实。“为啥修得好?凡是脏活累活,村干部和党员都冲在前头,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和老百姓一起,脚踏实地的干,一日三餐吃糠咽菜无所谓,有这股子劲,啥事干不成?”李仲祥说。

  不忘初心甘当“无言英雄”

  1982年,李仲祥辞去村主任职务,安心在家种田,有空就学习知识,看看报纸。孟家峪村有20多个优抚对象,他每月到家里转转,看谁家有困难就出手帮助解决。

  对于他的战斗经历,大家只知道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对于立下的战功,却连妻子和孩子都不知道。1989年,景秀兰因肺癌去世,李可会拿着户口本和父亲的复员证去销户,才得知父亲当年立下的战功。“立下这么多功,为啥不说呢,向组织提提要求啊?”儿子纳闷。“你要有本事,就靠自己去闯荡。”李仲祥撂下这句话,让儿子心服口服。

  如今,李仲祥的两位女儿都在村里务农,儿子是农民工。直到三年前,他还在坚持种地,每年把地里产的花生、玉米分给孩子和邻居。2018年,李仲祥被查出小脑萎缩,为了照顾他,李可会把父亲接到城里,一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李仲祥心胸宽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说他如果早向组织提出申请,子女可以过得更好些,可他却说:“少给国家添麻烦。跟我上战场的10个人,只回来5个,现在也都去世了,跟他们相比,我还有什么资格提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