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关鲁被追授“齐鲁时代楷模”

来源 :大众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0-11-09 16:17 打印

6月11日,齐河县纪委原常委、监委原委员关鲁在赴广东省东莞市办案中,不幸因公牺牲。

  “关鲁同志在齐河县纪委监委工作期间,以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最高追求,以肃贪惩腐、激浊扬清为神圣使命,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好榜样,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11月9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追授关鲁同志“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向腐败分子“亮剑” 事发前约定讨论案情

  审查调查工作对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审查调查才能做到精准有效。

  在齐河县纪委监委内部,关鲁有一个绰号叫“福尔摩斯”,对于办案,他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工作多年,纪检监察手册几乎每天必看,相关内容烂熟于心,张嘴就来。他还注重与被调查人的谈话技巧,很多重要谈话他都是亲自上阵,反复与被审查调查人讲党性、讲纪法、讲政策,阐明违纪犯罪的后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多起案件取得突破进展。

  去年8月份,齐河县监委接到山东省监委和德州市监委的指定管辖线索,查办一省直部门某处长的腐败案。作为调查组组长,关鲁带队,长期驻扎济南调查取证,多次在北京、杭州、西宁等地奔波,从这位处长的成长经历和经办业务入手,层层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最终取得了扎实的证据,将案件关联的三名涉案人员顺利留置。

  在同事们眼中,关鲁就是一位“铁人”“拼命三郎”。据齐河县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主任马加振回忆,2018年6月,他第一次跟随关鲁外出执行任务,在确定了行贿嫌疑人后,一行三人立即出发,中午到达哈尔滨,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牡丹江,最终在摸排了三个乡镇后,在一家工厂里锁定了目标。随后,三人又赶紧返回哈尔滨,除了当天下午在路边吃了一碗面条,直到第二天天蒙蒙亮时,三人才吃上第二顿饭。返程后,马加振开玩笑说:“以后再也不跟关常委一起出差了,他这个年龄了还这样风餐露宿,我们年轻人身体都吃不消。”

 在马加振的手机里,至今保留着他与关鲁的最后微信聊天记录。事发当天上午,二人约好,等第二天关鲁回来后,就山东省纪委监委交办的一起案件开个分析会,没想到,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约定竟成为二人的诀别。

  质朴实在 百姓眼里的“热心人”

  对待腐败分子,关鲁总是“冷冰冰”,而面对群众,他又是一个“热心人”。

  在主管信访工作期间,关鲁每天早晚都要到信访大厅去一趟,与群众促膝座谈,化怨气,解“疙瘩”。在同事的眼里,关鲁身上有一种共情的能力,他会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沉下心来听他们诉说。他还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来访群众,许多来访群众来到这里,点名要找关鲁。

  齐河县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周锦绣向记者讲述了关鲁生前办理的一起案件。2017年的一天早上,一群村民来到信访大厅,嚷嚷着要见领导,关鲁见状,给十几位当事人倒上茶,听他们诉说委屈。原来,当地的村干部多吃多占,强领了群众的占地补偿款。安抚好村民的情绪后,关鲁主动请缨,调查处理这一案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村干部作出处分,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他很平易近人,说话语速不快,声音也不大,穿着很朴实但是干净整齐。”在齐河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胡永民的描述中,一个实在、质朴的基层纪检干部形象呈现在记者眼前。

  17年的“成绩单”: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一桩桩案件被最终攻下了,但其间的辛苦只有自己人知道。由于连日的劳累,关鲁的左眼球熬出了血丝,直到整个眼白变成了血红色。同事们都建议他去医院做个检查,他指着桌上一瓶从路边药店买到的眼药水说:“看过了,没有大碍,这不大夫都给我开好了药。”

    17年,关鲁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主管综合部室工作期间,他带领大家总结、挖掘、提炼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缺点不足,主导撰写调研信息、调研报告、宣传文章1400余篇,被上级纪委和新闻媒体采用380余篇。主管信访工作期间,以台账销号的方式解决初次信访问题140余件,化解信访积案16起。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他与司法机关配合,将14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2名“保护伞”公职人员移送起诉。主管审查调查工作以来,他对每一起案件都精研细判,确保经手的案件都办成铁案,两年多主导和参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80余起,党纪政务处分70余人,采取留置措施4人,移送审查起诉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1200万元……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主动对标全国、全省的标准。他在工作中履职尽责,做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对身边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严惩不贷,又始终保持为民的赤子之心,让老百姓看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齐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赵大鹏在采访中,为失去一位好战友深感痛惜。

  关鲁生前曾获得“全国纪检监察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牺牲后,德州市委追授其为“德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记一等功。

  为瞒高考女儿 消息“封锁”一个月

  关鲁走了,更多的痛苦和遗憾留给了家人。

  事发时,关鲁的独生女儿正在准备高考,家人将这一消息暂时“封锁”,只能告知孩子,“你爸爸正在外地办一件重要案子,不能开手机。”据关鲁的妻子说,高考前几天孩子打了无数个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关鲁的姐夫回忆,一次参加完亲戚的婚礼,同样身为父亲的关鲁深有感触,他说,要养好身体,等自己孩子结婚时,好好地把她送出去,“有些话,一定是要爸爸说的。”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关鲁对家人充满了愧疚。曾有一次,老母亲生病,他无法在病床前伺候,只能坐在沙发上偷偷抹泪。

  每次出发前,妻子都会帮关鲁收拾好行李,每天的衣服装在不同的小包里,再贴上日期。“在生活里,他很依赖我,但是在心里,其实是我和女儿更依赖他。”妻子说。

  至今,关鲁家中依然保持着晚上不开客厅灯的习惯。妻子解释说,在他调入审查调查岗位后,曾与自己“约法三章”:晚上不开客厅的灯,不能让想说情的人认为家里有人;不熟悉的人来敲门一律不开;净化朋友圈,不与非同路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