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光明日报》关注济南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来源 : 舜网-济南日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0-09-02 10:43 打印

       

       编者按 9月1日,《光明日报》分别以“济南:打出发展‘组合拳’交出合格‘成绩单’”和“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题,用两个整版报道了济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本报今天对两篇重磅报道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济南:打出发展“组合拳”交出合格“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提升,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推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东省济南市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交出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2020年上半年济南市生产总值为4529.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由负转正,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副省级城市阵营中排名靠前。成绩来之不易、提振士气,而这背后,是济南打出的一套“组合拳”: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强势起跑”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来势汹汹的疫情,给城市按下“暂停键”。在重重困难之下,济南以科学系统的谋划、精准有效的措施、勇于担当的作为,推动城市快速复苏,强势起跑。

  建立一线党组织1100多个,夯实1.4万多个村居网格,3.4万名党员干部开展“双报到”和志愿服务,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定支持中小微企业有效应对疫情政策17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政策15条、恢复生产生活保障措施23条……一条条政策精准有力,一项项举措务实有效。

  疫情之下,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网络会议等通信手段,工作人员“隔空”招商,开展“云洽谈”、促进“云签约”,成为非常时期的“新常态”。

  济南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次办好、一次办成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18万户,增速全省第一。实施“五减改革”,推进“秒批秒办”,“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模式被国务院向全国推广。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济南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743个,实现资金到位1018.52亿元,同比增长20.71%,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2“聚沙成塔”强化创新“第一动力”

  日前,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评选揭晓,独角兽企业华熙生物是此次金奖得主之一,其获奖专利是“酶切法制备寡聚透明质酸盐的方法及所得寡聚透明质酸盐和其应用”。经过多年的专利技术攻关,成功打破透明质酸酶活性低、成本高、寡聚透明质酸难以量产的技术壁垒。

  在中国专利奖这份高含金量的榜单上,济南可谓硕果盈枝——7个项目获奖,且全部为最能体现研发能力和水平的发明专利,2金、1银、4优,“中国专利金奖”获奖数位居全省首位。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奖项,更是对一个城市创新力的诠释。在《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济南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再次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由1630家增长到2238家,增幅近38%。

  沿济南经十路向东,聚集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高科技园区。这些重大创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聚沙成塔,成为济南乃至全省的创新发展重要引擎。

  3“腾笼换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年前的7月8日,济钢炼铁厂出完最后一炉铁水,钢铁生产线正式关停,济钢成为我国首家全面关停钢铁主业的千万吨级城市钢企。

  不到三年时间,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济钢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提供商和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等主业逐步聚焦,转型发展全面起势,全新产业格局初现。2020年以来,济钢集团生产经营保持稳步提升,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118.0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3亿元。

  对于落后产能,济南“壮士断腕”坚决淘汰,加快“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企业“老树发新芽”。

  济南还抢抓机遇,积极融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展上抢占先机,努力营造积极利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如今,济南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入围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达到80家,数量均居山东首位。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和3400亿元,产业金融、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等产业超过千亿元。

  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赋予了济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新的使命担当,为济南谋划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

  准确把握济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使命

  济南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时代发展大势、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济南定位、明确济南目标、扛起济南责任。深刻把握并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加快发展中破解难题、实现转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让济南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深刻把握发挥龙头作用的新使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刻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深刻把握带动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新任务,带动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战略合作、协同发展。

  2

  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济南发展

  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制定出台《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划定济南路线图。在“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布局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打造“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东拓”要实现“东强”,即做强东部的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西进”要实现“西兴”,即加快推动西部提升振;“南控”要实现“南美”,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更大力度推进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北跨”要实现“北起”,即推动北部建设全面起势;“中疏”要实现“中优”,即优化中心城区城市肌理和风貌。

  3

  以打造“五个济南”为抓手,全面提升济南的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流域带动力

  打造科创济南,建设创新引领活力迸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35年,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打造智造济南,建设基础稳固、动能强劲的工业强市。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到2035年,培育发展5个以上千亿级前沿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城市。

  打造文化济南,建设“山水圣人”中华文化高地。大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文化特色树立、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设施建设、文明程度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全面提高济南文化软实力,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造生态济南,构建“南山北水”格局下的生态共同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济南“南山北水”城市特点,以黄河和泰山两大生态系统为骨架,形成“融河拥山”大都市发展框架和“山泉湖河城”全要素统筹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到2035年,全面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打造康养济南,建设高端引领、全球知名的国际康养名城。统筹布局医学、医养、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全力打造医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国际医养健康目的地,到2035年,构建形成覆盖全体市民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端引领、全球知名的国际康养名城。

  4

  聚力突破关键问题,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将沿黄生态保护与全市国土绿化、污染防治、湿地修复等统筹考虑、一体推进,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风貌带,将黄河转化为联动城市的生态纽带。

  全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统筹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滩区治理,探索建立适应极端洪灾的韧性城镇、韧性滩(社)区等安全韧性空间,全面启动“数据黄河”工程,提升防洪行洪减灾能力、灾害应急救援能力、黄河岸线综合治理能力,为黄河安澜提供坚实支撑。

  突出抓好先行区建设。高标准修订完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规划,加快跨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政、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先行区布局,把先行区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样板、未来新城,成为济南践行黄河国家战略的核心示范区。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做好黄河文化挖掘阐发,加快建设济南黄河历史文化博物馆,高水平举办黄河文化论坛,加强与沿黄省市的文化协作,打造世界级文化交流平台和黄河文化国际体验示范区,当好黄河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