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诗词教育要重视“无用之用”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8-03-21 08:58 打印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新课标引起各界关注,讨论焦点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了四倍多。据记者粗略统计,背诵推荐篇目208篇中,古诗词占了72%。因为这一新趋势,寒假期间,不少家长弃奥数转向古诗词学习,不仅到线下国学班缴费上课,还抢着在网上团“微课”。(3月16日 《文汇报》)

  教育为时代服务,崭新的时代对我们推进教育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之下,“新课标”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人文教育理念。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然而其中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部分,却遭到了不少质疑。在传统文化受追捧的当下,各种诗词班、国学班应运而生,想要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的家长们不甘落后,又顾此失彼,把有助于培养心性与审美的诗词教育搞成了赤裸裸的攀比,变相增加了学生负担,甚至可能会让孩子们丧失对诗词审美的兴趣与情趣,着实可悲。  

  这反映了部分家长们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也与“新课标”重视和提倡古诗词教育的目标和精神背道而驰。中小学教育是孩子们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宝贵时期,迫切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他们完整而健康的精神世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所有文学形式中,诗歌最为美妙,最为含蓄,最为深广,最讲究意向和意境,最适合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譬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气节,譬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忠贞,譬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等等。美好的诗歌可以熏陶孩子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习惯,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知可为与不可为,懂得操守和底线。  

  古诗词教育最应当重视的是“无用之用”,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诗歌的真善美渗透到孩子的心里,去慢慢成就他们的内涵与气质,让他们更谦逊、更从容。所以无须攀比,也不必焦虑。诗词教育需要长期的、自然的浸润,去启发孩子们寻找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激活他们的灵感与想象,让孩子们感受人世间最饱满的情感,体会到最恰当贴切、动人心魄的表达方式,为日后的学习、写作乃至个人成长埋下深厚的积淀,为他们的未来铸就人文精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