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济南>>诚信建设万里行
前不久,黑龙江省《诚信旅游建设“红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印发。该办法旨在建立旅游行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办法要求,当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同时符合列入“红名单”和“黑名单”条件时,将其列入“黑名单”。办法还要求,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门户网站及媒体实时公布“红黑名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开展旅游业务合作或参加旅游活动时,有权查询相关信用信息。
在选择旅行社的过程中,相信不少游客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担心,如今,有了“红黑名单”制度,游客们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消费的同时获得了一份无形的“诚信保单”。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实施旅游“黑名单”制度,让多家旅行社上了“黑名单”。恶意价格竞争、旅游服务质量差、违反旅游合同、虚假宣传等行为,可谓见怪不怪。深究旅行社的失信,这主要归结于其发展缺乏法律保障、违法成本和失信成本低等方面原因。也许有人会认为,不守诚信只是个别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行为,但恰恰是这些不按规则出牌的行为,形成连锁反应,对旅游从业者带来了“由点到面”的负面影响。因此,推进旅游诚信建设绝不能“抓大放小”。
对此,《人民政协报》发表的评论表示,推行诚信旅游“红黑名单”制度,对诚信的旅游经营者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表彰或奖励。同时,对不良的旅游经营者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曝光、监督、惩罚,以此来规范旅游行业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推进旅游诚信建设。这对于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法制日报》认为,“红黑名单”对不诚信、不守法行为“广而告之”,让失信违法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其实也无形中为诚信守法的旅游企业和个人树立了“金字招牌”,使其在公平竞争中处处受益,不断成长壮大。如果能将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都能纳入完善有力的信用机制,为他们的经营服务行为划定清晰明确的信用边界和红线,就能够为旅游业规范服务和发展添加一道紧箍咒,提供一种宝贵的信用指引。
据了解,黑龙江、山东、安徽、福建、广西等地均推出了诚信旅游“红黑名单”制度,为加快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全面提高行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提供了刚性制度范本,营造了文明、理性、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环境。
大众网评述道,奖惩并举的“红黑名单”,不论是从机制保障上强化正面引导、促进行业自律,还是营造旅游行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都是一招“妙棋”。那么如何使上述“红黑名单”落到实处呢?来自新华网的评论建议,应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通过相关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利用不正当手段进入“红榜”、摘除“黑榜”,进一步畅通、完善游客评价机制,确立以游客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只有政府、企业、媒体、游客共同努力,做到监督到位、责权明晰、执法有力,才能使“红黑榜”这一制度发挥出最大功用。
热点新闻
-
国家监委严查严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叫停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
2024-12-23 访问次数:
-
2024-12-18 访问次数:
-
我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走访12万余户 发放贷款237亿元
2024-12-16 访问次数:
-
2024-12-09 访问次数: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4-12-09 访问次数:
-
2024-10-28 访问次数:
-
2024-10-23 访问次数:
-
2024-10-21 访问次数:
-
2024-10-16 访问次数:
-
2024-10-09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