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让年货多些“文化味儿”

来源 :中国改革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8-02-02 09:24 打印

年货从满足物质到满足精神的变迁,承载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全新理解和向往


□ 本报记者 于馨

临近2018年农历春节,很多人都开始摩拳擦掌“买买买”了。网络电商更是早早启动了各式各样的“年货节”。其中,天猫年货节今年主打“让心意先到家”,宣传很“佛系”,每个环节都不急于展示自己的营销物品,而是用精良制作的H5和走心视频打动人心,在用数据描述“家”和“爱”这两个温情概念的同时,挖掘出年货节深层次的含义,“让年味更浓,让你和亲人更近,过一个更好的年。”把年货带回家,就是把心意带回家。

作为过年的“标配”,很多人提起“年货”,首先想到的是烟酒茶糖、鸡鸭鱼肉。然而,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这些已经很难代表心意了,反而是一些“文化年货”,虽然不能填饱肚子,却可满足人们对“年”的精神需求。

农民工的年货:行李箱内藏“幸福”

春节前后,火车站必定是一个最为“热闹”的地方,这里聚满了行色匆匆的人们,大包小裹扛在肩上,归乡的喜悦写在脸上,随便找个人搭讪,回答都会是:回家过年。在北京南站的候车厅里,记者见到了要回老家黑龙江过年的农民工老沈。他身上背着厚重的行李卷,却拉着一个很新的行李箱,他告诉记者,这里都是给家里人买的年货,因为怕磕着碰着,所以“狠心”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个行李箱,这是他买的第一个行李箱。“什么年货这么‘金贵’啊?”记者很是好奇。“这些都是只能在北京才能买到的好东西啊。”老沈很神秘地说。

因为记者的请求,老沈打开了行李箱,最上面的是两件红色“福”字花锦缎唐装棉袄。“这是给俺爹、俺娘买的,是在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买的。”老沈说,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老人孩子穿着红色的唐装过年,觉得很喜庆,所以年初放假的时候,他特意跑到大栅栏,挨家地找,最后找到了“瑞蚨祥”。“‘瑞蚨祥’可是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了,售货员说这种‘福’字花的红棉袄最适合给老人了,寓意特别好。”除了棉袄,行李箱里还有老沈送给妻子的“内联升”布鞋、女儿的景泰蓝手镯、儿子的“稻香村”点心匣子以及两瓶牛栏山二锅头。

2017年,像老沈一样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有1.7亿人,为了保证他们的权益,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今年年初,人社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对春节前的治欠保支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保障“老沈”们都能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以前做工程都有包工头,到了年底,钱都是找包工头要,现在是老板直接把钱打进银行卡里。”钱安全地进入钱包了,老沈就能多花些心思来买年货了。“以前回家过年,俺都不知道买啥,跑到商场里,看啥都贵,最后只能买一些吃的,回家一看,俺们那的商店里都有。今年俺的工资涨了,就像给家里人买些特别的。”老沈说,买这些年货,主要是看中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瑞蚨祥’这个名号,来自于《搜神记》中‘青蚨还钱’的典故”;“‘内联升’是给皇亲国戚做朝靴的,只要穿上‘内联升’,就能‘连升三级’‘平步青云’”;“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个故事都是老沈向店里售货员请教得知的,并一点点记在本子上的。“爹娘和孩子都没来过北京,俺希望通过这些年货能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希望儿子、女儿未来能到北京读大学。”检票时间快到了,老沈很仔细地收好年货,合上行李箱,背上行李卷,走向检票口。

奶奶的年货:一只毛笔书写“心愿”

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二楼的碳墨轩里,潘奶奶正在挑选毛笔,这是她给孙子准备的礼物。潘奶奶的儿子一家常年生活在广州,今年全家回北京过年,为此,潘奶奶早早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吃的、穿的早就买好了,就是不知道要给孙子买点什么。”想了很久,潘奶奶有了主意:她要送给孙子一只毛笔。

潘奶奶说,以前过年,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请胡同里的文化人来写。买红纸、研墨汁,祝福的词儿都是老先生根据各家情形“私人订制”,挥起粗粗的毛笔,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红纸黑字,贴在门上,年味一下就“浓”了。“如今的春联都是从商超里买来的,虽然制作华丽精致,内容却千篇一律,我还是喜欢手写春联的质朴和清雅,喜欢它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和传达出的‘精气神’”。潘奶奶决定今年要和孙子一起动手写春联。

潘奶奶的孙子在广州读的是国际学校,接受的教育更偏向西方,“孩子英语说得很溜儿,却不会讲北京话。手机、iPad玩得精,却不会写毛笔字。我送他毛笔、教他书法,是希望他能好好了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好东西。”潘奶奶如是说。

在碳墨轩的柜台旁,竖着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书法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古代,读书人写字作文以毛笔为主,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了书法这门艺术,可是在手机、电脑盛行的今天,人们用电脑打字越来越多,用笔写字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汉字的认读危机和书写危机。书法更是成为一种“特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推行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活动,书法基础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书法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一种文化养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副春联延续着华夏的文明传承;“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一只毛笔书写着潘奶奶对孙子的心愿。

儿女的年货:小小邮票寄托“孝心”

“过年回家,除了给父亲红包之外,还能送点什么有意义的年货呢?”自从决定今年回家过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先生,因为2018年农历戊戌年是他父亲60岁的“本命年”。在剔除各种选择之后,王先生最终决定为父亲购买一套狗年生肖邮票。

十二生肖源于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地支附以动物,即成为鼠年、牛年、虎年……中国邮政自1980年起发行生肖邮票,至今已有四轮了,每年一套的生肖邮票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文化寄托。王先生的父亲是资深“票友”,并且热衷于收集生肖邮票,但他一直都很遗憾没有1982年第一轮的狗年邮票。今年又恰逢狗年,王先生决定送父亲一套狗年生肖邮票。

今年《戊戌年》生肖一套2枚,延续第四轮生肖票整体“合家欢”的气氛,第一枚“犬守平安”图案中公犬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瞪视前方,随时准备抵御外敌、守护家宅;第二枚“家和业兴”则描绘了母子二犬相依,舐犊情深的美好场景,寄托了家业兴旺的美好祝福。今年的第四轮狗年生肖邮票是由99岁高龄的国宝级艺术家周令钊设计,他是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作者,有“国家形象设计师”的美誉。拿到邮票的王先生很高兴,“这套邮票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理解,也最能表现我对父母亲的爱,是送给父亲最好的‘年礼’了。”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隆重、老百姓最看重的节日:备年货、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它承载着几千年来国人的诸多情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回家,这个朴素的字眼,因为春节,而散发着缕缕暖意,透出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温柔和热烈。

如今,很多人都抱怨年味儿淡了,其实,写春联、剪窗花、编中国结,这些浓浓的“中国味儿”年俗并未淡出生活,而是走出了“独乐乐”的小格局,走到了文化馆、图书馆和书城的“文化集市”中。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文化年货不可轻视,因为它们更富内涵,更具年味儿。年货从满足物质到满足精神的变迁,承载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全新理解和向往。所以,今年春节,我们不妨动手写写春联,促进汉字文化传承;不妨拿起剪刀剪剪窗花,把喜兴装点;不妨编上中国结、挂上红灯笼,用文化把家里装扮出浓浓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