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济阳区人社局:“人社服务暖1°C”开启“温暖人社”新征程

来源 :济阳区发展和改革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6-24 09:04 打印


6月7日,济阳区人社局传来喜讯:在6日举行的全市人社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大赛中,济阳区5名选手全部入选市级代表队,顺利晋级省级练兵比武决赛。这是该局开展“五项创新提升行动”以来取得的可喜成果。

自4月下旬以来,济阳区人社局在全区人社系统开展了“五项创新提升行动”。此次集中行动,涵盖就业创业、人才服务、社保惠民、劳动关系、职业素质五大板块,守牢民生底线、服务经济发展,为我区建设高质量中心城区贡献人社力量。5月下旬,山东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揭榜挂帅”改革试点创新试点任务的通知》,济阳区成功获批“人社服务暖1°C”改革试点项目。

实施“就业创业创新提升行动”

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服务

开发“温暖人社E家人”服务程序,打通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发涵盖就业创业政策、就业社保办事流程、企业用工信息等内容的“温暖人社E家人”服务程序,发挥便民服务小程序线上优势,让每名服务对象、每家企业都能及时了解就业创业、社保惠企信息,每名创业人员及时了解创业优惠政策,每个有求职意愿的务工人员及时了解岗位信息,架起人社部门、用工单位、服务对象三方联系沟通的“桥梁”,打通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及时办,在开展便民服务的同时促进人社服务提档升级。同时,在《新济阳》报、济阳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覆盖面。确保今年实现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50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就业登记率、服务率达100%,就业率达90%以上。

搭建招聘平台,全力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利用网络媒体、企业用工群、劳动保障协理员联系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群,依托济阳人社、济阳就业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介,采取网上招聘、掌上招聘、热线招聘等形式,举办电视网络直播、“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5场次以上。与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技师学院、济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强沟通联系,组织济北开发区用工企业与高校建立企业用工联盟,搭建企业用工平台,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校园招聘,分类别分层次帮助企业招聘管理人员、技工、普工,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全力保障区域内企业用工需求。目前已开展“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4场次,120余家企业提供8500余个岗位,累计42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131服务”。年内为有需求的求职人员开展“131”服务,即针对每名求职人员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岗位适聘信息、推荐1个适配技能培训项目。通过送服务上门、送培训下乡,广泛宣传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实现愿培尽培,提高求职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求职就业的实际效果,年内完成7700人的培训任务。

加强城乡公益性岗招聘管理,提升公益性岗位服务水平。针对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针对城乡公益性岗位的职业特点和人员分布,分区域分批次开展政策技能、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提升公益性岗位的服务水平和有效利用率。目前已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2368个,全部到岗到位,并开展岗前培训;征集“三支一扶”岗位12个,开发青年见习岗位200余个,为31名见习人员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8.45万元。

实施“人才服务创新提升行动”

扎实开展“才聚济阳521”活动

实施“才聚济阳521”计划。“才聚济阳521”招才引智系列活动体现在目标任务上,即全年引进500名本科生、200名硕士研究生、5年引进100名博士研究生。体现在服务理念上,即做到爱才、惜才、用才、留才,完善人才“绿色通道”专员服务、人才金卡服务等工作体系,为引进人才提供户口转移、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便利,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潜能。

开展“才聚济阳521”高校行及线上线下招聘。对全区各类企业进行走访,在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政策、用工等方面的需求,组织企业开展“才聚济阳521”线上线下招聘会、进高校引才活动,宣传济阳各类人才和就业政策,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与山东建筑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山东北成环境有限公司为基地,促进山东建筑大学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落实落地,增强人才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5月31日,“向阳而行·筑梦未来‘才聚济阳521’”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区政府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高校与企业代表签订了合作协议,为10所高校颁发了“人才引进工作站”。

采取线下限流、线上分流的方式,开展“才聚济阳‘521’”“助企拓岗”线下招聘会和“青鸟计划”线上云招聘,线下吸引67家企业参与现场招聘,提供岗位3800多个,求职者近2000人,达成就业意向1300余个。线上向20余家高校进行推送,直播间点击量达到10000余人次。6月2日,“引才拓岗”校园招聘走进山东管理学院,提供招聘岗位3000个,吸引了近2000名毕业生前来参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个,受到了广大企业和毕业生好评。

在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开展的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和专家意愿,选择部分专家,颁发“特聘专家证书”,实现技术专家的长期服务和长效服务。举办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大赛和高端论坛,评选“济阳技术能手”,打造“济阳技工”品牌,评选优秀项目参加省市级双创大赛,促进优质项目在济阳落地转化,实现“赛事引才”“项目引才”目的。

实施“社保惠民创新提升行动”

多举措推动服务质效提升

创建“温馨提醒”服务模式。针对城乡居民和企业参保人员政策不熟悉、流程不了解、手续办理不及时、断保续交等问题,推出“温馨三提醒”服务模式,每年初,对机关、企业、居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年限的人员进行筛查摸底,通过短信发送到龄领取养老金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第一次温馨提醒;在参保人员到龄前一个月,向参保单位、个人发送办理养老金领取相关流程和手续,进行第二次温馨提醒;到龄办理时进行第三次温馨提醒,帮助参保人员充实完善相关手续、激活社保卡、办理相关业务,确保参保到龄人员第一时间内领取养老金。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每月发送“温情短信”,告知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住房补贴、物业补贴、取暖费等待遇明细,以及调整补发待遇情况,确保退休人员的知情权,做到足不出户了解退休待遇的发放和调整信息。今年以来,为筛查出的2022年3306名居民参保到龄人员信息发送至各镇(街道),通过村(居)委会、微信、电话等方式已全部通知到本人,已经有1590名人员成功缴费,等待办理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手续。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发放温馨提醒进展顺利,6000余名退休人员的手机号码收集基本完成,6月份发放养老金待遇时一并发送温情短信。

打造“生命全周期”服务。会同行政审批服务局,协调公务员局、财政局、教育局、卫健局、大数据局,打破部门行业壁垒,畅通服务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实行参保人员入编到退休养老的生命全周期服务,完善参保人员社保缴纳、退休审批、独生子女等一次性补贴审批,以及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遗属补助、个人账户继承等业务流程,着力解决涉及参保人员入职参保、退休养老、遗属优抚等业务多头受理、分头审批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一窗受理”“一站办理”。

建立社保服务专员队伍。结合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区人社局领导干部牵头成立人社服务专员队伍,11名区管干部包挂全区122个规上项目,建立人社服务专员微信群12个,专项开展人社服务,做到“一对一”解读政策,“面对面”解决困难,“点对点”搞好服务。近期,结合“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认真梳理人社系统各部门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微信群为企业推送《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助企业纾困政策汇编》,人社服务专员走进汉方制药、金麒麟、上好佳食品、同智创新、金罐包装、安大重工、巧媳妇食品、泽业机床等企业,发放了200余份《济南市应对疫情冲击助企业纾困若干政策及服务指南》《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助企业纾困政策汇编》等。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用工、助企纾困、社保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已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70多个。

实施“劳动关系创新提升行动”

多层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1576”工作体系。搭建农民工工资支付“1576”工作体系,借助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指挥中心这一平台,组建区人社、住建、交通、水务、开发区“5”个工作专班,落实“7”个镇(街道)属地责任,实施条例宣传、制度落实、监管平台、畅通维权通道、督查督办、惩戒查处“6”项举措。通过构建“1576”工作体系,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专班专业、专班专干、专责专督,倒逼责任单位加快督促落实,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确保全年调解率达到7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

推进“三化建设”,智慧管理农民工工资。坚持源头治理,先行先试,推进信息化、规范化、电子化“三化建设”,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信息化指挥中心,把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其中,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承包企业、农民工、银行信息互联互通,做到对在建工程项目、银行代发工资等全过程实时监管。加快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应用,将符合条件的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一网统管”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电子化农民工从业档案,将所有建筑劳务人员纳入到管理系统,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提供精准服务,满足农民工合理诉求,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用工环境。深入挖掘“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的劳动争议调解文化,营造更加和谐的用工环境。加强劳动争议调解阵地文化建设,塑骨筑干。将各项调解制度规范统一,悬挂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古今调解名言警句等字画,营造调解氛围。目前全区已有10个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达到规范化标准。开展选树“金牌调解组织”和打造“优质调解品牌”活动,发挥品牌引领和文化示范作用。目前已创建金牌调解室2个,劳动争议调解专业品牌1个。强化劳动争议调解队伍文化建设,填血充肉。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培训、以会代训、以案说法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和优秀调解员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不断提升调解员业务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已培训吸纳新晋调解员20名。组织调解骨干培训班4期,培训骨干调解员60余人次。强化劳动争议调解文化宣传,凝魂聚气。悬挂、张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予人荆棘,手有余伤”“话是开心钥匙,理是解怨良药”“和谐是朵幸福花,调解浇灌美如画”等一批劝和箴言警句和调解温馨用语;汇编调解文化书籍,下发至劳动争议调解人员及群众学习;利用“济阳人社”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典型调解案例及普法知识,大力宣传劳动争议调解文化,打造劳动争议调解文化独特气质。

实施“职业素质创新提升行动”

多维度擦亮“温暖人社”品牌

开设“四点半课堂”,提升职业素养。开设人社服务暖1℃“四点半课堂”,每月定期开办一次人社服务暖1℃“四点半课堂”,目前正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于6月下旬到人社局授课,人社系统专家、社会各界先模人物等授课也将陆续展开。把全国人社系统练兵比武、“学习强国”等纳入人社服务暖1℃“四点半课堂”,组织“日日学、周周练、月月比”练兵比武活动,在全局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多形式的人社业务培训,打造一批人社“业务通”。围绕练兵比武活动,提前谋划,提前部署,5名业务精湛、技术娴熟的业务能手,在全市人社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查四看四确保”,抓好整改促提升。聚焦在人社服务暖1℃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四查四看四确保”活动。一查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区域功能不完善、办公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确保为群众提供功能完备、整洁舒适的良好办事环境。二查服务规范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服务行为不规范等问题,确保让办事群众感到方便快捷、温暖贴心。三查工作要求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工作标准不高、解决问题办法不多等问题,确保在争创一流工作方面有建树。四查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确保为民服务质效提升、规范有序。目前,各科室查摆问题28条,制定整改措施33项,及时整改14项,剩余问题将于9月底前全部完成。

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擦亮“温暖人社”品牌。聚焦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服务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擦亮人社服务暖1℃品牌。进基层解难题。以科室(所属单位)为单位,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提升”活动,征集社会各界人社服务暖1℃的意见,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走流程”办实事。采取“亲身办”“陪同办”等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办理渠道,对人社业务申请、受理、审核、办结、反馈各经办环节“全流程”体检,查摆政策落实和经办管理服务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抓好整改落实,办好民生实事。目前,人社干部“走流程”梳理人社业务165项,下放镇(街道)35项。抓典型树标杆。把“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比素质、比工作、比贡献”的“三亮三比”融入其中,建树一批“职业素质提升年”先进典型,集中进行通报表扬。“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已评选完毕,“五星级党支部”“业务标兵”等评选方案正在制定之中。